2025年9月20至21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联合指导,鲁东大学和承办的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二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决赛在山东烟台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浩,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周学军,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鑫教授,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升和教授,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孝义教授,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活动。

开幕式上赵瑜致辞,她强调,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五周年,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贯彻落实开局之年,纲要明确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发挥关键作用。他指出,志愿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去年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作为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的重要组成,引导研究生关注“三农”、涵养家国情怀,用专业所长助力 “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 建设。本届大赛规模实现翻番,同比增长超 160%,充分彰显了研究生将农业农村需求与科研理论结合、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与成果。

周学军在致辞中表示,研究生教育需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而实践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搭建了“理论+实践”的融合平台,让研究生在解决乡村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这种 “以赛育人” 模式值得推广。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赛事成果与基层需求的对接,让更多参赛项目落地乡村、惠及农民,真正实现“以赛促用”。

郭鑫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全国农业教指委指导成立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同年,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纳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作为重要赛道,为农科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他特别感谢鲁东大学和为赛事成功举办所做的筹备工作。同时,他寄语参赛研究生,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 “科技小院” 的回信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建功立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王庆在致辞中表示,鲁东大学作为烟威地区办学最早的高校,始终扎根山东半岛,坚持以富民兴鲁为重要使命,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科为主、工农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所需、山东所要,扎实践行“响应、更新、融合、服务”的发展理念,系统构建了六大优势学科集群,集中打造出服务新航天、新海工、新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水产等十余个特色研究方向,在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创新、海水养殖新品种培育、海上航天装备技术研发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大赛既是研究生志愿服务与创新技能的竞赛平台,更是向全国兄弟高校对标学习、取经问道的珍贵契机,必将成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速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里程碑。

大赛自2025年3月启动以来,得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广大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共有187所培养单位的1888支团队报名参赛,参赛师生共计12992人。经初赛、函评等环节,最终来自109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329支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决赛分为科技类、教育类、管理类三个组别,各参赛团队在“志愿服务知识测试”“志愿服务工作展示”和“志愿服务案例分析”三个环节展开激烈角逐,最终39个团队获得一等奖、99个团队获得二等奖、188个团队获得三等奖。参赛规模与作品质量较首届实现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全国研究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高度热情与责任担当。
作为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品牌赛事,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研究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机会,更推动了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基层乡村的供需对接、资源整合。下一步,大赛秘书处将系统总结本届赛事经验,进一步优化赛事组织流程与评审机制,加强获奖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持续提升赛事影响力与实效性,努力将大赛打造成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纽带,引导更多青年人才以专业所长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特约通讯员 马晓辉;审核 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