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一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
学校层面: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梳理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其重点是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十、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要求
1.数量结构方面: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2.素质能力方面: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3.实践经历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应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
4.持续发展方面: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二十一、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有何新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以下7项新的要求: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的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要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二十二、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十三、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二十四、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审核:胡文靖 编辑:李锦)